整整20年前的今天,一位平凡的老人安静地走完了他92年的人生旅程。
从1986年到2001年,在15年的时间中,这位老人靠着蹬三轮车,攒下了35万元的巨款,全部用以资助300多个孩子,给了他们上学的希望。
如果按照蹬三轮车每公里赚5毛钱来计算,这15年来,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。
他就是白方礼。
20年过去了,当年受资助的孩子早已成家立业,白方礼的故事却渐渐被这个喧嚣的世界淡忘了。
这世上,每天都有旧的人离去,也有新的人到来。可有的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他依然活着。
感动中国的老人
不该被喧嚣的世界遗忘
展开剩余95%来源 | 共青团中央
13岁就当人力车夫
74岁又蹬着三轮车赚钱助学
1913年6月17日,白方礼出生于河北沧州西部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白贾村。
家境贫寒,白方礼没上过一天学。打从记事起,他就跟随着父母,穿梭于田间地头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偶尔路过村里的私塾,听见里面传来琅琅书声,小小的少年总忍不住踮起脚尖张望,一颗心满是向往。
13岁,白方礼就开始给人打零工,正值青春年少,稚嫩的肩膀就扛起了大半个家。日历一页一页地撕下,日子如同用模子刻出来似的,贫苦人的生活每天都是一样。在时代的风雨飘摇中,一家人在这世上浮浮沉沉,一恍然十多年就过去了。
白方礼家乡老屋
1944年,31岁的白方礼离开家乡,独自一人来到天津闯荡。
偌大的城市,却没有一处栖身之地。头三年,他四处乞讨、流浪、打零工,衣不蔽体,食不果腹,尝遍了人世间的苦。
生活似乎看不到什么希望,但白方礼决定留下来,他坚信,只要肯吃苦,就能吃饱饭,能在这个城市立足。
年轻时的白方礼
直到1947年,白方礼才终于谋到了一份三轮车运输的工作,生活虽然依旧清贫,但好歹多了几分安稳。
一直熬到解放后,白方礼在河北运输场当上了运输工,以劳动人民的方式翻身做了主人,日子才有了几分盼头。
他结了婚,有了家,把孩子们拉扯大,念完大学,再看着孩子们成家立业。时光飞逝,少年意气风发的模样犹在昨日,今宵却已是两鬓染霜的老人。
白方礼与参军入伍的儿子白国富
1974年,61岁的白方礼从运输场退休,又在一家油漆场“补差”。1982年,他又在个体三轮社从事客运服务,直到74岁正式退休。
他想,这一生似乎没干什么“大事”,就要过完了。日子如同一页页写满故事的纸,过日子的人,在故事里辗转,转着转着就转到了结尾。
离开家乡四十多年了,如今儿女已成家立业,他也终于退休了。白方礼只想回到故土,见一见多年未见的亲友,住一住祖辈留下的老屋。
劳碌一生,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,选择回到故乡安度晚年。
可回到老家没待几天,白方礼就坐不住了——他走在村里,发现大白天的到处是不上学正在干农活儿的孩子。他问乡亲们: 为什么不让孩子上学?乡亲们回答: 种田人哪有钱供娃儿上学!
白方礼心想:家乡那么贫困,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。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,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?
这一夜,白方礼一宿没合眼。
第二天天一亮,白方礼便召集家庭会议,郑重其事地说:
我要把这些年蹬三轮车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!
30年前,这5000块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。白方礼辛苦一辈子,总共就攒下这5000块钱。那是他蹬三轮攒的血汗钱,更是他的养老钱。这个决定,家里没一个人同意。
但白方礼早已下定了决心,不管子女怎么劝说,他都没有丝毫的动摇。见孩子们都不支持,他一狠心,撂下一句:
你们要是不同意,我就与你们断绝父子关系!
这下,孩子们都不敢吭声了。父亲的脾气他们知道,向来是说一不二。无奈之下,只好表示同意。
得到了子女的支持,白方礼去银行取了钱,细心地包好,和孩子们一起回了一趟老家,将那5000元郑重地递到村长的手中。
白贾村用白方礼捐助的5000元建立起“教育奖励基金”,又利用村财政支出和募集来的善款,修缮了教室,请来了老师,再去把辍学的孩子们一个个招呼回来上学。
白贾村授予白方礼“助学楷模”
但是,令儿女们都想不到的是,父亲把养老钱都捐出去之后,又宣布了一个令家人不解的决定:回天津重操旧业,骑三轮车挣钱,供更多的穷孩子上学!
就这样,白方礼老人,开始了一场一个人的爱心长征。
为了能多赚钱助学,他每天天不亮就出去揽活儿,八九点天完全黑了才回来。
女儿说,有一年冬天,天特别冷。那天她正好路过天津火车站,她老远就看见父亲的三轮车,走近了,才发现老父亲已经趴在三轮车车把上睡着了。身上紧紧裹着他那件又旧又破的军大衣……
看到这样的场景,女儿心酸得眼泪直流。
还有一年夏天,已经快80岁的白方礼一夜都没有回家,一家人急得团团转。天快亮时,老爷子终于回来了,一进门就兴奋地说: 夜里拉了一个大活儿 ,蹬了60多里地,挣了60块钱。
无法想象,一个80岁的老人是怎样前倾着身子,耗尽全身气力,一脚一脚地蹬着车,整整一宿没合眼……
白方礼向人介绍:老弱病残优待,军烈属半价,孤老户义务
儿女们每次在街头看见父亲蹬车,心里的滋味都特别不好受,邻居们也曾误解是他们不孝顺。
女儿又气又急:一个快八十岁的人了,天天日晒雨淋不着家,到底图个啥?
直到有一天,白方礼让女儿陪着,一起去学校参加捐款仪式。那天来捐款的大多数是公司老板只有他是穿着破旧的三轮车夫……
白方礼对学生们说:
爷爷一个卖大苦力的人挣钱不容易,这钱我是一脚一脚蹬出来的呀!可你们只要好好学习,朝好的方向走,就不要为钱发愁。有我白爷爷一天在蹬三轮,就有你们娃儿上学念书和吃饭的钱!
孩子们感动得一边流泪,一边热烈地鼓起掌来。那一刻,女儿终于明白
了父亲!
81岁当上董事长
日子过得连乞丐都不如
1994年,81岁的白方礼把整整一个冬天赚来的3000元捐给一所高校,校长激动地握住他的手,说道:
我替学校里三百多个贫困学生感谢您!
校长的一句无心之话,却重重地砸在白方礼的心上。平时捐了钱都很高兴,这一次他的心情却很沉重。三百多个贫困学生啊,自己蹬三轮这点钱怎么够呢?
琢磨了一夜,白方礼决定把自己的老屋卖了,再贷点款,办个公司,赚钱支教。
于是,一个占地几平米的流动车停在了天津站的广场上,上面挂着一条横幅,写着“白方礼支教公司食品服务部流动车”,后来有改为“白方礼支教公司”。
临走时,他开心地跟儿女们挥挥手:
你们开口支持我办支教公司,比给我买罐头、麦乳精强百倍。
白方礼支教公司食品服务部流动车
说起来是一家公司,其实就是一个安放在天津火车站的8平方米的铁皮小售货亭,经营糕点、烟酒,方便南来北往的旅客。
再后来,公司由开始的一个小亭子发展成十几个摊位。效益最好时,除去成本、工钱和税,还余1万多元的利润。
支教公司越办越好,捐出的钱越来越多,但出乎儿女们意料的是,这丝毫没有改变老人蹬三轮的生活。
为了多赚一点钱,他把支教公司交给他人打理,自己还是出去蹬三轮。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,每月蹬车收入得达到1000元,也就是说每天要赚到30到40元才回家。他说:
我24小时待客,一天总还能挣个二三十块。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,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!
又为了方便照看公司,他搬进了流动车旁的铁皮棚。那是一间比报刊亭还要小的棚子,仅能放下一张单人床,睡觉时连腿都伸不开。屋里没有电,一下雨,房顶就漏水,这里堵一块,那里补一块。
这是怎样的一个容身之地,白方礼一住就是6年。
白方礼住的铁皮棚
子女们让他回去住,可他偏偏不肯,他得看着流动车里的食品,晚上还要卖西瓜。
为了给孩子们攒钱,他连水都舍不得多用,每天早上洗脸,他只用没过盆底的一点水,晚上再加一点点热水洗脚。
家人给他送来的两套新被褥,都被他送给了往返火车站的农民工。一年四季,他从头到脚穿戴的总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,这些都是他从垃圾堆里捡来的。他曾对人说:
我从头到脚、从里到外的穿戴,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!今儿捡一样,明儿捡一样,多了就可以配套了!
一日三餐,他更是舍不得吃肉、吃鱼,每日的饭菜,除了白开水加馒头,就是白米饭蘸酱油。有时候,他连买馒头的钱都舍不得,便在车站捡人家的剩饭吃。
白方礼平时吃的食物,米饭蘸酱油
有一次回到家,儿媳妇烩的肉菜里煨着鸡蛋,他就着半个鸡蛋吃了一碗饭,剩下半个说什么也不吃了。儿媳妇劝他想吃就再吃点,他叹道:
你不知道,我这肚子永远填不饱,跟无底洞似的,我不能再吃了,吃多了就浪费了。
睡觉时,白方礼把一块鸡蛋含在嘴里,躺在床上咂摸滋味。他害怕自己多吃一口,就似决堤的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。为了多给孩子们攒钱,他只能克制。
对自己狠心,对自己的子女也没有一丝心软。
九十年代,女儿和女婿双双下岗,外孙还在上学。女儿一时找不到工作,来向父亲求助,白方礼却一口回绝道:
你有手有脚,不能自食其力吗?下岗的人多了,你自己想办法解决。
女儿理解不了,觉得父亲的心是铁打的,哭着质问他:有你这样的父亲吗?
白方礼心里也难受,可一想到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,只好狠下心对女儿说:
你这点困难算什么?学生们比你困难多了!
蹬车累了,在一旁打盹儿
到了88岁,白方礼蹬不动三轮了,由于城市建设,他的支教公司也不能再办下去了。老人就端着一个铁皮饭盒,在火车站给人看守自行车。
他的身体越来越差,眼睛一天比一天模糊,连饭盒里的硬币都数不清了。强撑到最后一天,他清点了盒子里的毛票和硬币,一共是521.21元。这些钱,他一分都没舍得花。
那是2001年的初冬,下了一夜的雪,一大早,白方礼骑着三轮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。他的头上、眉毛上、胡须上都是冰碴儿,衣服上结满了雪痂。
他颤巍巍地拿出那叠得整整齐齐的521.21元,递到耀华中学徐老师的手中:“工资到了,我给学生送钱来了。”
那个画面,徐老师记了一辈子。
耀华中学的老师曾问白方礼,您这么辛苦赚钱全部都捐了,究竟是为什么?他回答:
有国才有家!
这位老师有些不解——老人给的答案实在是太大了!
直到有一天,这位老师带着孩子们去火车站看望老人,大家提议站在天津的标志性建筑万国桥前合影。老人摆了摆手说:
那桥是外国人建的,我们还是跟天津大钟合影吧,这是咱中国人建的!
听到这番话,老师一下子就理解了白方礼说的“有国才有家”,这是发自心底的最朴素的爱国情怀。正如他自己说的:
我这样一大把年岁的人,又不识字,没啥能耐。可我捐助的大学生就不一样了,他们有文化,懂科学,说不定以后出几个人才,那对国家贡献多大!
自1995年开始的3年间,为红光中学的藏族困难学生资助近5万元,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近5万元;
自1996年开始,用“白方礼支教公司”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,总金额约3.4万元;
2001年,88岁的他向天津耀华中学捐出了最后一笔捐款,521.21元……
(白方礼老人的部分捐款记录)
从1986年到2001年的15年时间中,这位老人硬是靠着蹬三轮车捐助了35万元的助学款,资助了300个孩子上学
15年,他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着、支撑着。如果按照蹬三轮车每公里
赚5毛钱来计算,这15年来,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。
大爱感天动地
真情感动中国
2005年9月23日凌晨5点,92岁的白方礼老人静静地走了。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——蹬三轮车的白方礼。
他的遗物简单到只有三件:三轮车、收音机、小黄莺。个人存款为0。可他却在生命的最后近20年里,用35万元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。
1986年,白方礼捐出了5000元给老家的白贾村小学,2008年白贾村小村改名白方礼小学
对于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而言,35万不算多。而他却用超过极限的生命付出了他所能做到的全部,也奉献了他对国家最朴素最深情的爱。
老人的遗体存放在天津第三医院,当亲属的车队离医院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时,自发前来为老人送行的人群已经挤满了马路。
市民为白方礼送行
遗体被抬出时,拥挤的人群几乎失控。一些市民在灵车前放声痛哭,还有不少市民拥向灵车,只为了能看老人最后一眼。
受白方礼资助的红光中学 藏族学生
按照正常的行驶路线,老人的灵车应该直接前往殡仪馆。可灵车却在市内绕了一个大圈,从医院出发,调头“回家”,经过老人的家门后,再沿中环线绕了大半圈。为的是让灵车在市里绕一绕,先让老人看一看自己的家,再看一看自己骑着三轮走过无数次的大街小巷。
这就是白方礼,一个普通的三轮车夫的故事。我们透过他资助过的困难孩子的名单,似乎更加清晰地看到老人善良的面庞
他有一条最最宝贵的绶带,上面别着上百个大学校徽:清华、北大、南开……他资助过的孩子,都会把最最珍贵的大学校徽别在白方礼的身上。
为什么这位三轮车爷爷的故事
如此地感天动地?
或许,正是他极端清贫的生活
与他捐出的35万善款所形成的极大反差
一下子就震颤了人们的心
或许,正是他老迈的九旬之躯
用小小三轮车驮出的
300多名孩子上学的希望
一下就击中人心最最柔软的位置
他说:“嘛事就得多为国家做点事
多做点贡献”
他说:“我没文化
孩子们有文化,懂科学
以后出几个人才
那对国家贡献多大”
他说:
要好好地做人
好好地为国家做工作
他还说:
有国才有家
……
白方礼,一个普通的老人
能用如此大爱感动中国
是因为他心中始终装着的
始终想着和惦记的就是
他最爱的国和家
他的名字和他的精神
犹如一颗闪亮的星
为我们照亮了一条通往人间大爱的路
今天
让我们一起
缅怀白方礼老人!
(群学书院综合)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天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