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直白点的话来讲:成本核算=把“材料、人工、能耗/折旧”等每一笔,放进对的格子里,并能解释得明明白白。
这篇文章用“车间→系统→科目→报表→行动”的顺序,把流程讲清楚。
数据熊为大家准备了《成本分摊模板.xlsx》,有需要的可前往文末下载。
图片
一句话地图:先收集事实(单据)→打好地基(主数据)→按规则归集与分配→核对并结转→出报表看问题→推动改进。
01 现场从哪儿来数据?就三类:料、人、费现场是源头,单据是证据。
材料(吃进去的):领料、退料、盘点盈亏、委外发料/回料。人工(人花的时间):考勤、工序报工、加班、返修。制造费用(灯水电 折旧 维修等):能耗抄表、折旧清单、维修、质检、安环、间接人工。要点:单位要统一(件/公斤/米),良品与不良品要分开报,正常损耗与异常损耗要分清。常用单据清单:领退料单、完工入库单、工时/机时报表、能耗抄表、报废单、盘点差异单、委外发料/回料单。
02 打好地基:主数据不准,算再多也白搭主数据=核算的地基,脏了就全乱。
四件套:物料编码(不能重)、计量单位(主/辅)、BOM(用什么料、多少)、工艺路线(先做啥再做啥、良率多少)。映射关系:工厂/产线/班组→成本中心;费用项目→会计科目;物料→仓库/库位。定额标准:标准单耗、标准工时、良率,至少季度复核一次。系统对得上:MES 报工↔ERP 入库;WMS 批次↔ERP 成本;能源表↔分配基数。小词典:BOM=配方表;MES=车间报工系统;等价产量=把“半成品”折算成“完成品数量”。
03 期间如何算?按四块来:材料、人工、制造费、在制算账不是“拍脑袋”,都是有依据的。
3.1 材料怎么算库存计价:移动加权/先进先出/批次价(三选一,别混用)。
差异两块:
价格差异=(实际单价–标准单价)×实际用量数量差异=(实际单耗–标准单耗)×实际产量×标准单价月末处理:把差异按等价产量分到完工与在制。
3.2 人工怎么分按工时/报工/直接人工金额分到各成本中心/在制;返修工时单列,别稀释正常产品成本。3.3 制造费用怎么摊有哪些:折旧、能耗、维修、质检、安环、间接人工、工装耗用等。按什么摊(选一个最“有因果”的):机时、工时、标准工时、直接人工、产量、材料金额。有辅助部门(如动力/设备),先内部互相分,再分到生产。3.4 在制与完工怎么结核心公式:完工成本=期初在制 本期发生–期末在制。
等价产量:期末在制数量×完工率(材料/人工/制造费可分别设完工率)。
分步 vs 分批:
连续多工序:用分步法;接单定制:用分批法。3.5 联产品/副产品与异常联产品:按销售价值或标准工时分。副产品:按净变现价值冲减主产品成本。异常损耗(超标准报废、停机):记当期损益,不要摊进单位成本。3.6 委外加工发出记委外加工物资,回来按批次把加工费、损耗计入该批在制/完工,委外在途要有清单。04 月结十步法:有节拍,少熬夜按步骤来,关账更稳。
锁库(先停领料,集中退料)盘点(材料/成品/在制,差异入账)校对(BOM/工艺路线/成本中心映射)结能源(抄表与估计)结折旧(固定资产、低值易耗)工时对数(MES vs 现场)归集(人工/制造费入成本中心)分配(一次/二次分配,等价产量结转)出结果(产品成本、成本差异)三账对(成本—库存—总账数量金额都一致)经验值:**差异>1万元或>0.3%**,必须出《差异说明单》(写原因、责任人、整改期限)。
05 报表怎么读?盯住“趋势、差异、动作”报表不是看热闹,是找动作。
必看五图
单位成本趋势(产品/工序/产线)单耗拆解(价格 vs 用量,看到底贵在“价”还是“耗”)良率与等价产量(计划对比实际)制造费用率(分配基数换一换,敏不敏感?)差异闭环(本月差异→责任部门→措施→下月复盘)看完要落地:每个异常点配三件套——负责人/完成时间/复盘口径。
06 常见坑与对策(表一对一)BOM不准(替代料没建、损耗没维护)→ 季度抽样反算BOM工时定额老旧(提速/换型没更新)→ 节拍变更出变更单分配基数随意→ 做敏感性测算 与现场确认委外回料跨月→ 建立委外在途清单报废不分正常/异常→ 异常损失单独入账盘点差异长期不处理→ 先调数量,再调金额系统口径不一→ 设唯一主数据源 接口字段白名单07 系统怎么配合?先把“职责”分清PLM(BOM/工艺)→ APS(排产)→ MES(报工/在制)→ WMS(批次/库位)→ ERP(凭证/成本)→ BI(看板)。
模式选型:
节拍稳定、追差异→标准成本价格波动小、操作简单→移动加权定制单、小批量→分批法连续多工序→分步法品类多、间接费高→作业成本(ABC)落地顺序:先定口径与对象→固化操作→再做看板预警。
小例子|两分钟算一算背景:A产线本月产出 10,000 件;标准单耗 1.00 kg/件,标准价 20 元/kg。实际耗用 10,500 kg,实际价 21 元/kg。
价格差异=(21−20)×10,500=10,500 元数量差异=(1.05−1.00)×10,000×20=10,000 元合计差异=20,500 元若期末在制等价产量占 20%,就按完工:在制=8:2分摊到产品成本与在制余额。四句口诀(写在白板上)对象要清、口径要稳、基数要准、差异要闭环。
数据熊说核算不是把费用“摊进去”,而是把现场“讲出来”。把事实记录准、把口径约定好、把分配讲明白,报表自然能指导动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天眼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